伴随碳中和窗口期的逐渐紧迫,能源结构变革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。今天,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ESG研究院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(简称“进博会”)上正式发布《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——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》(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基于对116家关键行业/场景下用能企业的深入调研,启发和指引用能企业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能源变革,加速推动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 《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——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》 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、区长肖文高,上海交通大学ESG研究院执行院长、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尹海涛,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、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,施耐德电气副总裁、数字化创新业务中国区负责人,施耐德电气(中国)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张磊,施耐德电气副总裁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、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等嘉宾,共同参与了本次报告的发布。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ESG研究院发布洞察报告 用能侧能源转型为减碳突破口,“产消一体化”成必然趋势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,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,能源转型刻不容缓。近年来,虽然中国的能源转型取得了飞速发展,但报告发现,转型中仍存在四大挑战:既碳减排任务时间短任务重、供给侧新能源发展遇到消纳瓶颈、能源消费的持续上涨,以及碳价步步攀升导致的用碳成本愈发高昂。诸多挑战下,报告认为,中国能源转型的内涵从“供给侧”拓展至更广泛的“用能侧”已成为必然。 尹海涛表示:“用能侧的转型将成为中国低碳转型的主力军之一。首先,用能企业的节能改造和新能源替代,能够直接降低化石能源的直接和间接消费;其次,用能企业的能源数字化运营能力,将直接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新能源的消纳能力。” 同时,报告认为,“产消一体化”将成为用能企业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,用能企业将从原来单一的能源的消费者,变成自己可以生产、消纳能源、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互动的产消一体者,实现自给自足与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。 应对三大挑战 微电网是未来企业能源基础设施形态 虽然“产消一体化”正成为更多用能企业的选择,但调研发现,能源转型仍然存在“用电安全”、“用能成本”、“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”三大挑战。对此,报告提出,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,涵盖本地新能源、储能、负荷设备与能源管理系统的微电网,将成为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形态。 这得益于微电网的两大优势:一是“源网荷储”统一协调控制能力,微电网在不同环境下能够以最高效经济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,并有效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;二是孤网运行能力,在大电网故障或极端自然灾害下,微电网还能够保证网内重要用能企业的可靠供电。总之,微电网不仅能够在大电网系统下调节控制、平滑地连接进入大电网系统,还能在其系统内部实现能量和电压的统一运行。 古月指出:“未来的电网模式应是大电网与微电网的结合体,大电网的架构是微电网发展的前提条件,而微电网具备充分接纳清洁能源、调节能力强等特征,能够为大电网提供补充,为用能企业带来安全、经济和绿色三大价值。” 四大步骤 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“能源新质生产力” 伴随微电网行业发展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,其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轻运、重源轻配、重硬轻软、重政轻市、重碳轻电的现象日益显现。报告认为,究其原因,在于微电网建设涉及多个利益主体,包括分布式能源投资者、用能企业和电网公司等,统筹协调难度大,并且没有从用能企业视角来整体规划、全生命周期地进行建设运营。 因此,报告提出,企业应从优化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两方面入手,分四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“能源新质生产力”。首先,“看清楚”,企业根据自身能效优化或调整能源结构需求,检视自身,选择优化着力点或评估用能转型空间。其次,“给方法”,结合企业实际情况,制定新型能源接入或能效改进方案,提前识别和避免隐患。第三,“能落地”,关注计划的落实情况,其中能源结构调整的企业应关注一站式“交钥匙解决方案”,避免投资风险,保证电能质量。最后,“可持续”,对实施能效优化措施而言,需要定期检测和效果评估;而新能源建设后的可持续则聚焦运营维护。 熊宜表示:“中国能源改革的加速推进,势必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。期待更多用能企业积极拥抱能源转型,并从中构筑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施耐德电气将持续以领先的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经验赋能企业,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未来。” 推荐阅读:叶紫网 (正文已结束) (编辑:喜羊羊) 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