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古老的文明来到2020年会诞生什么? 本期《中国青年说》邀请到了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,他表达了一些自己琢磨出来的、十分有趣的观点: 和许多95后男孩一样,郎佳子彧喜欢篮球、漫威英雄…… 他将这些年轻人都喜欢的东西都捏了出来,归为第一层作品。 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就像层层叠叠的光圈,光圈第一层范围最大,层次最浅,最容易被人接受。 而最内层的光圈蕴藏着传承至今最深的传统文化。他希望能潜移默化地让更多年轻人也能和他一样,爱上最深层的光晕。 而在创作那些古老题材的作品时,他都会尽可能地加一层21世纪的滤镜,用新的视角去表现。 比如,当他看到钟南山院士率先奔赴一线,看到“雷神山”“火神山”相继建起,他翻阅古籍,创作了这组饱含祈愿的作品:“百毒不侵,诸邪退散!” 本科毕业后,他更坚定地将捏面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,虽然,他深知前路风雪。 3岁便开始捏面人的他,太明白“将传统艺术职业化”有多难。就连他的父亲,也没有将捏面人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。 放眼整个非遗圈,在他认识的人中,和他年纪相仿的传承人所传承的手艺“都没有重样的。” 他也不知道每年有多少手艺消逝在岁月的大浪淘沙里。他不想让面人也渐渐消失。 作出选择后,他便没有再动摇了,虽然他经历了一次考研失败,但他很快调整心态,第二次便以笔试第一名的试成绩被北大艺术学院录取。 他觉得自己最大的幸运便是,很小的时候便遇到了想一辈子努力坚持去做的事。 他偶尔会翻翻爷爷郎绍安的相册和作品,爷爷是“面人郎”的第一代创始人,也是冰心先生笔下《“面人郎”访问记》的主人公。 当年爷爷创作的旧北京街头小景,便是冰心先生笔下“最爱的”作品。 而对于如今的郎佳子彧而言,作为95后新一代传承人,他也有自己的创作概念: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,比如在我爷爷那个时代,更多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,他们将那个时代的模样浓缩在作品里,给后世留下一段段“记忆”。 而我,想做的不单是描摹重现时代画像,我更想让咱们国家的年轻人能多来源多角度地认同咱们这个时代,不仅仅是做地理上的中国人,更是做文化上的中国人。 出品人:张坤 总顾问:毛浩 总监制:闵捷 总策划:王俊秀 制片人:成素梅 导演:戴月婷 编导:郑 阳 后期导演:许译 摄像:许译、郝怡轩、李亮、余阳 宣传文案:戴月婷、郑阳 话题互动:黄毅 来源:中国青年说 推荐阅读:旗龙网 (正文已结束) (编辑:喜羊羊) 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 |